專題討論4:乳癌及大腸直腸癌篩檢
Breast cancer and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程 序 表

S4-2
亞洲乳癌篩檢模式
黃俊升
臺大醫院外科

 西方國家乳癌篩檢已行之有年,包括一般婦女乳房攝影術、高危險群超音波及核磁共振影像等篩檢模式。然而將西方國家經驗引用到亞洲國家之前,需先了解東西方在乳癌篩檢所面對乳房生理結構、流行病學、醫療制度(醫療人力及資源)與文化及國家經濟發展規模等差異。亞洲國家乳癌發生率遠低於西方國家,且發生率之高峰亦有所不同,其好發年齡層較為年輕,因此乳房較為緻密,是故發展亞洲乳癌篩檢模式及實證醫學效益評估有其必要。同時,因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除少數國家之外,均較西方國家落後,國民所得較低,故在乳癌低發生率但發生率上升速度甚快的亞洲國家進行乳癌族群篩檢的成本效益亦需評估。西方國家近年在乳癌篩檢上的爭議亦會影響亞洲國家的衛生行政部分之決策者,故如何適當的引用西方國家乳癌篩檢經驗,並避免因而造成的錯誤決策為目前政策上關心的重點。
   為發展一套合適亞洲國家的乳癌篩檢模式,我們先由西方國家的乳癌篩檢經驗切入,接著比較東、西方在乳癌流行病學上的差異,再介紹臺灣乳癌篩檢經驗的演變及不同模式的效益,然後介紹亞洲其它國家,如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篩檢政策,最後再透過方法學及臨床實證資料提出適合亞洲國家的篩檢模式,族群乳癌危險分層及配合多種篩檢工具偵測模式等,以提供亞洲國家政策決策者能以實證醫學為基礎去制定乳癌篩檢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