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4:乳癌及大腸直腸癌篩檢
Breast cancer and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程 序 表

S4-4
大腸直腸癌篩檢模式與品質監控
邱瀚模
臺大醫院內科部

  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已為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之第三名,但若提早發現可以降低大腸癌死亡率。從之前隨機試驗的統合分析可以了解,使用糞便潛血檢查(gFOBT)和使用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flexible sigmoidoscopy)可以分別降低16%和28%的大腸癌死亡。因此做為許多國家選擇大腸癌篩檢時所使用的工具。
  以族群為主之大腸癌篩檢基本上有兩大類工具,一種是以糞便為基礎的檢查,另一種是結構為基礎的檢查(structural exam)。前者包括糞便潛血反應檢查(gFOBT)、糞便免疫化學檢查(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FIT))和糞便DNA的檢測;及後來包括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以及雙重對比大腸攝影檢查。關於以糞便為基礎的測試,糞便免疫化學檢查逐漸取代糞便潛血檢查,糞便免疫化學檢查的優點為腺瘤和侵襲癌篩檢時敏感度較高,且無須飲食控制所以可以有較多的民眾會來參與,並能夠根據區域內的內視鏡人力或是醫療資源情況設定轉介數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以糞便分子檢測(Cologuard)隨機分派臨床實驗中最新研究已被證實其篩檢敏感度比糞便免疫化學檢查來的高,但成本較高。關於結構性的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雖可以降低發生率及死亡率,但效果僅限於遠端結腸癌和近端結腸癌數量增加比例的變化。無論是否有做糞便檢查,大腸鏡檢查是目前公認為腸癌篩檢最好的驗證工具。
   除了效益之外,影響篩檢間隔的指標項目包含敏感度、成本、民眾的順從度。由於大腸直腸的腫瘤自然病程相對較慢,篩檢間隔時間可依不同的篩檢工具及模式縮短或延長。關於篩檢品質的問題,不論何種篩檢工具,都應該注重,尤其是結腸鏡檢查的品質在篩檢程序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一環。全結腸鏡檢查可以預防腫瘤的忽視,而避免篩檢間隔癌的產生。在先前的研究指出,盲腸到達率及腺瘤偵測率是結腸鏡後會直接影響到往後得到大腸癌的風險,而大多數的政策方針已採納盲腸到達率及腺瘤偵測率為結腸鏡檢查的重要標準。結腸鏡檢查報告在標準化和定期有系統性的審查機制下可為提昇鏡檢品質的有效辦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