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2:藥品及食品安全問題

程 序 表

S2-1
由地方看食品安全
林奇宏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從大安工研的大醇廠事件、英國藍茶飲農藥超標、餿水油、混油、塑化劑事件等事件,以上違規亦不乏國內的知名廠商和品牌,使消費者對於飲食安全長期擔憂,加上消費者健康意識高度抬頭,使得食品安全議題備受社會各界重視與關切;而此類事件發生及後續延燒的同時,誇大、未經證實等等錯誤資訊亦是導致社會大眾恐慌的主要原因。
  依據近年來發生的食安事件,食品藥物管理法經全盤檢討,希望解決現行法令執行面所遭遇的問題,增加各式的管制措施如業者需要進行登錄、自主管理與產品定期檢驗、保障檢舉人、強化複方食品添加物管理、產品標示,兼顧食安與國貿、加重裁罰、保護消費者等等。好的法律有賴於地方與中央的無縫合作,才能有效的提升食品安全,地方政府從生產源頭、食品產製流通、市場消費面進行管理,同時亦特別加強校園食安管理,由衛生局與環保、農政、教育、經發等單位進行跨域合作,就食安基礎完成築實打底的工作,惟有完成築底的工作,後續才能扭轉食品業者給予消費者的印象,築底的同時政府需要透過可行改善方案與業者合作,重新擦亮招牌,畢竟好的形象將可為業者帶來利潤。
  如新北市政府以”深坑好豆腐”的專案,重塑以”安心”出發的地方特色美食,再將此專案精神轉移到不同食品產業領域,期望食品業浴火重生後獲得消費者的肯定。同時新北市政府對於小型的未登記食品工廠持續輔導合法取得設立,同時改善其食品安全管理模式,期望可以有一個食品產業園區,如同現有的科學園區,藉此方可一勞永逸解決業者的生計問題,確保民眾食品安全,相對的提升業者、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感。同時在食育教育下需要向下與向上紮根,讓民眾有機會參與政府、業者的對話,有此基礎的溝通將有助於食品安全的提升。
  面對複雜多變的食品供應系統,被動因應將難以達成食在安心的目標。新北市的食品供應鏈偏向中端製造與後端消費,如何確保食安回應與各界期待政府需要有不同的思維模式來解決食安問題,一昧採用防堵將超出政府能量的負荷,同時如何有效與消費者進行風險溝通,是未來食安問題發生時有良好互動的基礎,也是政府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