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2:藥品及食品安全問題

程 序 表

S2-4
應用藥物流病學探討用藥安全
高雅慧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藥學系

  藥物治療效益相關之臨床研究攸關公眾健康照護及其政策制定,向為先進國家所著重之學術領域。如所週知,藥品得以成為治療或緩解疾病的良方,係以病理、藥理及化學的廣博知識為基礎,再加上以「人」為對象的臨床試驗,才可能成就新藥的問市。新藥開發的過程不僅耗費時日,更有賴龐大資金挹注。儘管如此,由於高度篩選的受試者、試驗期間的密集照護、人數有限與期間較短等因素,臨床試驗所獲得的結論仍有其限制,對於變異較多的臨床實境或特殊族群,往往無法充分提供療效 (effectiveness) 或不良反應 (adversereaction) 的資訊。
  此外,臨床試驗大多在西方國家進行,也衍生族群差異性的問題,許多研究已證實藥物療效與不良反應具有族群差異。然而,在臺灣藥物的處方使用仍大致遵循國外族群的試驗資訊,其適應病症、劑量與療程適當性,甚或另有國人不同的藥物反應,仍相當缺乏大規模的研究。在臺灣,全民健保實施一方面大幅提昇醫療的可近性,另一方面也建構了涵蓋臺灣全人口就醫資訊之全民健保資料庫(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Research Database; NHIRD) 。這些珍貴的海量資料可用於建立回溯性疾病與治療之族群數據 (retrospective cohort),就藥物治療成效、副作用與治療指引等面向予以評估及驗證,可提供國人用藥安全的實證依據。
  藥物流病學結合臨床藥理學與流病學,利用生物統計學的分析,可以就族群層面有效地進行用藥安全的探討。本次報告將以近年來所發表的研究成果為應用實例,對比國內外用藥風險的差異,使臨床醫療決策與健保政策的制訂得以憑藉明確的本土資訊,進而提昇臨床醫療品質及行政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