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3:台灣PM2.5的心血管健康影響和疾病負擔
Cardiovascular effects and disease burdens of PM2.5 in Taiwan

程 序 表

S3-1
台灣大氣中 PM2.5污染濃度和汙染源的時空分布
謝瑞豪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環保署1997年開始於北部的古亭與新莊、中部的忠明及南部的鳳山與林園進行空氣中細懸浮微粒(PM2.5)之監測,2005年起全臺76個測站全面監測空氣中細懸浮微粒。監測資料的統計結果得知2014年全台PM2.5年平均值僅低於世衛過渡時期目標-2(IT-2)之25 μg/m3建議值,環保署目前雖然訂下2020年要低於世衛過渡時期目標-1年平均標準值15 μg/m3,新竹一般站2005年至2014年統計結果顯示,近十年空氣中細懸浮微粒的濃度以每年0.99 μg/m3之速度下降(95% CI= -1.71 μg/m3 -0.27 μg/m3, p < 0.01),以目前污染管制策略與方法不變,預計於2020年才能達到20 μg/m3,2026年才會低於15 μg/m3。鄰近石化工業區與燃煤電廠的台西工業站的資料顯示,空氣中細懸浮微粒的濃度近10年的濃度變化則未達統計上的意義。台灣地區空氣細懸浮微粒於空間分布上,呈現南部大於北部與西部大於東部,以氣流主要軌跡分析,在冬天特別容易來自於大陸傳出後由東北方轉入台灣。氣流軌跡來源機率分布圖顯示軌跡來源主要來源為台灣本島,同時冬季容易發生由大陸境外移入台灣與混合層降低等不利於本地汙染擴散的雙重影響,導致中南部的細懸浮微粒濃度於冬季偏高之現象,尤其以靠近中央山脈的監測站更加明顯。由原生的PM2.5與衍生的硫氧化物與氮氧化物可推估,交通源是最大的來源主要為氮氧化物,由於汽機車的1至5期的排放標準管制下,氮氧化物改善顯著,未來還會有至8期的管制標準,顯示政府主要的控制策略是全民汽機車的污染防治而非主要工業源的排放管制。然而電力業卻是最大的硫氧化物的來源,電力業的排放源又僅有幾家電廠產生,燃煤電廠空氣污染物中的原生性與衍生排放近五年申報量最大為台中市,其次為雲林縣與高雄市,2012年9月位於高雄小港區的大林電廠兩座老舊之電廠除役,下風區之林園工業監測站空氣中細懸浮微粒由2010年的42 μg/m3降至2014年29 μg/m3,小港監測站由2010年的43 μg/m3降至2014年31 μg/m3。2010年至2014年間以大林電廠除役前後之污染極座標圖顯示來自於大林電廠的方位濃度出現明顯的下降,其他方位維持不變,由此可見老舊燃煤電廠的除役有助於原生性懸浮微粒與衍生性之硫氧與氮氧化物的污染大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