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6:台灣重症及急救加護的困境與挑戰

程 序 表

S6-1
從台北的八仙塵爆燒傷事件看重症醫療如何在人力架構及臨床照護中作整備,以便達到高品質的臨床目標
周嘉裕
臺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

  當醫院面對天災、人禍浩劫,造成的大量重大傷病患,在快速湧進急診室時,其急診與重症加護醫療能力接受直接的考驗。今年六月二十七日,發生在台北的八仙塵爆燒傷事件,造成495個傷患住進醫院,其中有257人入住加護病房,病危人數213人,第一週即有2人死亡,第一個月內共有11人死亡,這事件造成全國人民的密切關注,讓總統府啟動國家安全系統,動用了幾億台幣的行政院第二預備金,得以快速糾集醫療資源,同時也挑戰了台灣醫療體系的應對能力,每個醫院也都額外召募整型及重症?業醫護人力,即時地投入燒傷病患的照護。
  這次大型火燒共有49家醫院收治燒傷病患,其中有八家分?收治20人以上傷者,前五名的醫院共收治200人以上傷者,三軍總醫院65個,台大醫院42個,臺北榮民總醫院38個,由於台灣總共燒傷病床只有?? ,因此大部份的病患,收治在混合型加護病房,接受一般的重症加護,與整型清創及植皮手術。
  嚴重燒傷程度在二至三級病患,一開始即發生休克病危現象,當時加護病房的臨床醫療,即關係著病患存亡及重要器官衰竭與否,因此每個醫院的加護病房臨床結果及指標Key perform index(KPI),即可反應照護品質。
  臨床結果及指標KPI來自醫療及護理的品質, 而基礎的醫護人力結構及臨床診斷與重症有效的治療決定了重症醫護品質。本文即嚐試由臺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在此次嚴重燒傷病患的醫護經驗中,看重症醫療如何在人力架構及臨床照護中作整備,以便達到高品質的臨床目標。
   重症照護是千頭萬緒的,大量的監控數據資料,時時刻刻在變動,。病患因一個器官的衰竭而入住加護病房,面對的處理還未結束,但往往另外的器官衰竭接腫而來,所以要以多面像、系統性地,化繁為簡式的去照護,才能挽救危急於前。臺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自2009年開始採用了臨床訊息電子化的重症資訊系統,5年來經過無數次地修正改良,創作了一個符合臨床人員需要的介面,讓重症?責醫師、重症護理師、技術員、醫事人員等跨領域團隊成員,可以有共識的使用這個共用的資訊平台,因此得以在運用統合的大量資料下,就付予的各自團員角色,快速地做出專業的醫療決擇,正確執行診療行為。
  臺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是臺灣公立醫療體系中,第一個正式的醫院一級臨床單位,位階與大內科及外科部一樣,可以直接對院長匯報與負責,有獨立的人事、預算、採購權。重症醫療的發展與計劃能自主發揮,不受其他臨床相關科部影響,但仍保有橫向的連繫,可以在人力設備與?業上相互支援,產生最佳的效益。
  在八仙塵爆燒傷傷患中,有8人入住加護病房。其中3人燒傷總皮膚面積大於百分之九十,有一到急診室死亡經心肺復甦術成功者,有一人嚴重缺氧併有致命性心律不整使用葉克膜,另有一人氣管內異物阻塞缺氧4分鐘院內死亡急救成功,一位12歲兒童傷患傷後黴菌嚴重感染30小時由外院轉入。迄今66天加護病房停留,全部安全穩定。
  嚴重二至三度燒傷,能全數存活,且無重大併發症,也無重要器官衰竭,需要重裝設備維生,是很成功的重症醫療成果,其潛在因素值得探究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