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5:老年人的虛弱與肌少症
Frailty and Sarcopenia in the Elderly

程 序 表

E5-1
台灣老人虛弱與肌少症的流行病學
趙家德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金山分院內科

  虛弱症 (frailty) 描述的是一種隨著年齡增長而伴隨出現的健康缺陷累積 (health deficit accumulation)表現型,而這些不良因子累積結果會導致個體無法妥適地應付各種生理、心理、或是其他種類的壓力,最終影響個體出現各種疾病及不良預後的風險上升。在老年族群,虛弱症已被發現與住院率及死亡率有關,而近年來研究者更將此虛弱症的概念延伸至其他共病症的族群,包含接受不同手術的患者、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腎臟病、及肝硬化者等,也均發現類似的預後相關性,顯示虛弱症描述的不僅僅是伴隨高齡而來的器官功能退化、所導致的適應能力降低,也可以應用至描述許多不同的疾病所造成之器官重構(remodeling)後遺症。虛弱症的診斷要件包括傳統上的客觀操作型定義(體重減輕、握力下降、疲累、行走速度緩慢、以及活動力減退),到主觀描述的成份,目前都有研究者使用,也因診斷要件的變異度十分廣泛,導致不同報告對於高齡患者的虛弱症盛行率估計有所不同,這是值得觀察的部份。
  肌少症 (sarcopenia) 則描述的一種臨床的症狀,包括廣泛性的肌肉量以及功能上的減損、進而導致不良預後的出現。根據歐洲肌少症工作小組的臨床建議,由於肌少症的認定必須有肌肉量(muscle mass)的減低,再加上肌肉力量 (muscle strength) 或是體能表現 (physical performance) 的衰退兩者至少其中之一。肌少症的盛行率同樣隨著檢查方式的不同、以及認定準則的不同而有著很大的差異,舉例來說、現行檢測肌肉量的方式包含利用生物電性阻抗 (bioelectric impedance) 進行量測、利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進行量測、以及核磁共振等,而體能表現的檢查方式也有行走速度、定時站立行走等不同選擇,但無論用哪一種定義方式進行推估,肌少症在老年族群的盛行率達10-25%,而在台灣本土的研究中也獲致類似的結果,以上這些研究結果均顯示、在面臨高齡化或甚至超高齡化的台灣社會,虛弱症以及肌少症都是亟待我們去瞭解以及探討如何克服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