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研習營
揭開精神疾病的神秘面紗
Unveiling the Mystery of Mental Illness


程 序 表

生-4
精神分裂還是思覺失調?精神醫學與神經科學的交會
劉智民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

  自從十九世紀Kraepelin以詳細的臨床觀察描述了一群從青春期開始發病,出現妄想,幻覺,病程呈現逐漸退化的病人,之後Bleuler以此病的四個A特徵(4A),將此疾病命名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此疾病得到精神醫學,神經科學,人文社會,電影藝術相當多的關注,而此症的病人不僅深受病苦,也因病名受到相當多的標籤化及歧視,2014年5月台灣衛福部正式將中文譯名改為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主要以思考及知覺的異常為主要症狀,包括妄想、幻覺、混亂的言語及行為,以及負性症狀。發病時期多在青春期及成人早期。急性發病時妄想,幻覺,混亂行為常明顯影響患者的情緒及行為,造成其生活功能的損害,急性症狀緩解後,患者通常會仍有輕微的妄想幻覺,負性症狀及認知的缺損,繼續影響其生活職業的功能。若未好好治療,急性期症狀會一再復發,負性症狀及認知缺損會日益嚴重,更加影響患者回歸正常生活。
  思覺失調症的大腦功能失調表現在很多層面,包括持續注意力、執行功能、記憶功能的缺損,眼動功能失調,感覺運動篩選失調等。結構性腦影像研究顯示部分病患有腦灰質減少,腦室擴大的現象,功能性腦影像研究顯示在做相同心理動作時,病患比正常對照組的相關腦區的血流量會明顯增高,特別是前額葉部分,代表需要耗費更多的能量,而神經束的腦影像研究則顯示病患相當多的神經束比起正常對照組有更多排列不整的現象。家族遺傳的研究顯示此病與遺傳基因有明顯的關係,目前相關的基因也陸續被發現中,而環境的病因主要為孕期時的營養,子宮內感染,週產期併發症,藥物濫用,以及生活壓力。
  思覺失調症目前使用的藥物主要為第二型多巴胺受體阻斷劑,可以有效治療思覺失調症的妄想,幻覺及混亂行為。針對負性症狀及認知症狀及更有效的治療妄想幻覺新藥物的發展以及如何及早偵測,及早治療,避免疾病的惡化是目前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