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7:醫療科技新發展

S7-1
神經功能回復之精準醫療研發
辛裕隆主任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

  臨床上像腦中風、動作障礙、癲癇症等直接歸屬神經疾病外,多數的疾病也會併發神經功能的障礙。雖然有更多更安全的藥物研發上市,但藥物能改善疾病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有限,如新世代預防中風的抗凝血劑有低出血的優點,但是依然無法改善障害肢體的失能。在另一種常見的神經疾病—癲癇,雖有多種不同機制的抗顛癇藥物可用,仍無法讓更多的癲癇病人不再有發作,而只好選擇手術。面對這些問題,現代醫療的研發已經開始進入個別化神經功能回復的精準治療。對照糖尿病、高血壓上億人口,神經功能回復的治療研發有針對性跟人數少的特性。
   但是,少眾性卻代表高單價的醫療。1997年FDA核准可減少癲癇發作的迷走神經刺激器最新型號單價超過100萬台幣,用於改善動作障礙的深部腦刺激器也在百萬元之譜,這也開始吸引尖端電子產業的注意。電動車Tesla公司創辦人Elon Musk宣布投資腦機介面,就是看到這類生醫電子對神經功能回復龐大的醫療市場與未來非醫療運用的潛力。但要嘗試回復神經功能必須先了解正常神經功能的運作與神經疾病的機轉,以前面介紹的癲癇為例,微觀的細胞病態生理導致癲癇發作,近年透過癲癇手術過程同時研究才慢慢了解發作機制,才能逐漸改良發作偵測的準確性與發展出電刺激抑制的方法。以視網膜病變為例,2014年FDA所核准的人工電子眼得以讓黃斑部病變致後天失明的人重建光明,前提是原發明人了解視網膜的正常神經生理與電刺激後所產生視覺的神經生理,才能歷經20年的研發真正使用於人體。
   而如同手機,總有更先進的技術可以快速的更新軟、硬體,讓我們享有更有效便捷的功能,當這些前衛的器材經臨床使用證明其安全與實用之後,跟進的研發者一定朝器材的改良讓施用者安裝更安全快速,或更接近自然生理的設計讓受用者有更好功能回復。但是,試驗與法規是否與時俱進則是另外的問題。現代醫療已經提升到注重生活品質,以神經疾病來說就是精準有效的回復神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