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演講2:

程 序 表

P-4
兒童心律不整: 2018 之展望
Pediatric arrhythmias : Landscape in 2018
吳美環
臺大醫院兒童醫院

  兒童心律不整往往是急重症。兒童心律不整發病率比成人低,以心頻脈為主。在嬰兒期呈現第一個發病高峰後,急速下降,直到青少年期才再增加。在成人期,其發病率亦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兒童心頻脈機轉以附隨導線(accessory pathway)造成之上心室頻脈最多。根據2000至2014年資料,每位新生兒到15歲發生上心室頻脈的風險機率(Cumulative risk)約為0.139%。心頻脈的治療依其發病年齡及病狀有所不同。在5歲以內病兒,尤其是嬰兒,因心頻脈有可能自動緩解,除非有合併其他嚴重問題,例如猝死病史,心肌功能不良,藥物無法控制等,多建議藥物治療。兒童經心導管高頻燒灼心頻脈治療自1991年開始,20多年來發展迅速,目前已是根治心頻脈的最佳治療。在1993年,台灣執行了兒童第一例心導管高頻燒灼術治療心頻脈,迄今,在2000至2008出生之臺灣世代中的上心室頻脈病兒,已有17% 在15歲以前就己接受心導管高頻燒灼心頻脈治療。在2014年,我們也陸續導入的冷凍燒灼心頻脈治療(著重於房室結附近心頻脈之治療)以及無輻射之三維立體定位心導管燒灼治療,更大幅降低了兒童心頻脈心導管治療之房室傳導傷害及輻射之風險。心導管燒灼治療兒童心頻脈成功率依其部位不等,為87%–98%。
  先天性心臟病兒的心律不整也是個日益重要的醫療需求。先天性心臟病常合併特殊的心臟傳導系統異常,而有特殊的心律不整,需要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我們針對兩側右心房症的雙房室結迴旋心頻脈已發展出特殊之電生理檢測與治療方法。由於多數先天性心臟病目前多可治療後長大成人,在台灣,成人先天性心臟病之發病率已高達2.17/1000,相較於加拿大之發病率(6.12/1000),台灣成人先天性心臟病之發病率未來還會有成長之空間。他們因合併之心臟傳導系統異常,手術瘢痕或殘存血行異常,會併發許多與一般成人不同的心律不整,因高複雜度及困難度,常需要特別的醫療團隊。
  近20年基因檢測在心律不整醫療角色也日益重要。QT延長症候群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這些心?離子電流異常可以造成許多可能致命之心律不整,甚或與其他心臟病灶,依multiple hit 方式,造成許多型臨床表現。若能一併治療,自然可以改善治療成效。
兒童心律不整的治療策略是動態的,依當時醫界能提供的醫療及其成效而定。政策面更要依其病人醫療需求量鼓勵成立專精醫療團隊,方能提供與時俱進的最佳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