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典禮及特別演講

P-2
B型肝炎:從控制到治癒
Hepatitis B: from control to cure
高嘉宏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
台灣大學講座教授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

  B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特別是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跟亞太地區。B型肝炎的臨床表現可以從急性肝炎到慢性肝炎甚至猛爆性肝炎。慢性B型肝炎的長期後遺症有肝硬化,肝代償失調以及肝細胞癌。預防性疫苗跟有效抗病毒藥物是全球控制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利器,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吾人必須更加了解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多樣面貌。如同其他的感染症一樣,B型肝炎病毒要能夠成功感染宿主必須要靠三個條件:傳染源、易感宿主跟傳染途徑。目前控制B型肝炎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藉由疫苗接種易感宿主以及阻斷傳染途徑,其次治療慢性B型肝炎感染者也能夠降低傳染他人的風險並減少自身長期的不良臨床預後。慢性B型肝炎已成為可治療及控制的疾病。目前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核?(酸)類似物)或長效型干擾素治療有助於減緩疾病進展並有效減少肝硬化、肝細胞癌及肝病相關死亡率。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可以長期抑制病毒,且副作用低。然而,慢性B型肝炎的診療,仍有一些尚未滿足的需求且需繼續努力之處。例如長期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仍需要注意乳酸血症,腎毒性及骨質疏鬆等副作用。雖然抗病毒藥物可以減緩疾病進展,然而患者仍有發生肝癌的風險,因此須定期監測肝癌的發生及希望能將肝癌風險指標等風險管理工具加入臨床照護使用。另外,是否有特定的患者可以接受固定療程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仍不清楚,停藥後需要密集監測B型肝炎病毒復發。口服抗病毒藥物與長效型干擾素有不同藥理機轉,是否有特定適合合併治療的患者,及有效的合併治療策略仍待進一步研究。關於B型肝炎e抗原(HBeAg)陽性有病毒但肝功能正常患者是否應開始接受抗病毒藥治療仍未有共識。如何納入新的生物標記(如B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體及B型肝炎核糖核酸[RNA])以幫助慢性B型肝炎處置仍需探索。為了達到慢性B型肝炎功能性治癒[即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清除]和徹底治癒[即根除共價閉合環狀去氧核醣核酸 (cccDNA]),B型肝炎病毒基礎研究面臨諸多挑戰。首先目前缺乏有效的細胞培養系統及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動物模型以供研究。如何根除B型肝炎病毒之共價閉合環狀去氧核醣核酸是更大的挑戰,且亟需找出定量共價閉合環狀去氧核醣核酸及檢測的標準方法。理想的免疫療法需要結合口服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預防病毒感染未被感染的肝細胞,及能回復B型肝炎特定T細胞的功能。然而最近類鐸受體-7及治療性疫苗的臨床試驗均未達到預期療效,因此仍需更多的研究及試驗。目前有效的B型肝炎疫苗接種和抗病毒藥物治療,已經可以控制慢性B型肝炎感染,然而,患者能達到B型肝炎功能性治癒的比率仍然很低(<10%)。如何更有效地治療這種疾病還有許多未達的臨床需求。此外,基礎研究部分需要了解慢性B型肝炎感染的分子生物學和免疫發病機制,以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來根除B型肝炎病毒,從而達到功能性治癒甚至徹底治癒的目標。進而完成世界衛生組織控制慢性B型肝炎的全球目標:在2030年前降低65% B型肝炎相關的死亡率。為了能在2030年之前撲滅B型肝炎病毒感染,吾人也需要發展更有效跟更簡單的治療策略。且讓我們為了「打造一個沒有肝病美麗島」的願景,齊心協力,共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