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11:智慧的煩惱:從智慧手機與網路成癮到繭居族
Smartphone/ Internet Addiction and Hikkikomori

程 序 表

S11-3
協助繭居族的家庭策略
張立人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

  繭居族(Hikikomori)指呈現持續性社交退縮(prolonged social withdrawn)的族群,以青少年或年輕成人為主,學界對其定義共識為:絕大部分時間都待家裡,對上學或工作無興趣,持續社交退縮超過六個月,沒有維持人際互動如與朋友的關係,排除精神疾病如思覺失調症、智能障礙、情感疾患等,即定義為繭居族。相較於前述原發性繭居族,次發性繭居族常導因於共病精神疾病。
  在亞洲國家如日本、香港、韓國,呈現為繭居族的青少年或青年人比例為1-2%,男性居多。形成繭居族的相關因素包括:孩童創傷經驗、被霸凌或同儕排斥、矛盾型或迴避型依附型態、父母的拒絕或過度保護、成績欠佳、過高自我期待、社會凝聚力的解體、都市化、全球化、網路數位技術的出現、偏好網路互動…等。
  繭居族延遲就醫狀況嚴重,和個人的社會隔離、家庭的羞辱與罪惡感有關,且因治療參與度不佳,預後也不佳。父母家人能早期辨認繭居族行為特徵、積極協助就醫,並在醫療專業人員指導下,以合適的家庭策略與繭居族互動,或安排家庭治療,是實務上可行且有效的方式。
  繭居族常拒絕求助輔導或醫療,父母可先來與專業人員討論,接受家庭治療,爾後,告知孩子自己正接受諮商,當天邀請他一起前往。雖然繭居族缺乏目光接觸、言語表達,父母平日仍要盡可能有簡單的互動。目標是發揮「滴水穿石」的效果,讓出現改變的機率愈來愈高。
  治療師應培養父母親學會三大對話技巧:在同理的基礎上,畫出親子界線;覺察孩子的微小進步,強化行動意願;不被孩子的言語或暴力綁架,表達對孩子獨立的期待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