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9:攝護腺肥大治療的新進展—藥物及手術

程 序 表

S9-1
下泌尿道症候群:如何正確的評估及診斷
江元宏
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

  下泌尿道症狀包括儲尿症狀(頻尿、急尿、夜尿、尿失禁)以及排尿症狀(用力排尿、解尿延遲、尿柱細小),以及解尿後之殘尿感。造成下泌尿道症狀的常見因素,包括泌尿道感染、膀胱相關疾病(膀胱過動、收縮力低下、膀胱疼痛症候群)、膀胱出口相關疾病(膀胱頸阻塞、攝護腺阻塞、尿道括約肌功能異常、尿道狹窄)、神經性排尿功能異常、以及其他非下泌尿道功能性疾患(膀胱腫瘤、攝護腺或尿道腫瘤、輸尿管結石、以及夜間多尿症)。
  評估以及診斷男性下泌尿道症狀的工具包括詳盡的病史詢問、臨床症狀問卷評估、排尿日誌、理學檢查以及肛門指診、尿液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腎功能評估以及上泌尿道影像、尿流速以及殘尿量評估、攝護腺影像檢查、尿道膀胱鏡檢查、以及尿路動力學檢查。排除掉泌尿道感染、泌尿道腫瘤、以及輸尿管結石後,病人可依上述評估方式區分為膀胱過動症、夜尿(夜間多尿)、以及良性攝護腺增生肥大等診斷。
  膀胱過動症的治療方式可漸進式分為保守療法、藥物治療(包括抗膽鹼藥物、β3 腎上腺素接受體促效劑)、微侵入性手術治療、以及侵入性手術治療。良性攝護腺增生肥大的治療方式則包括衛教及生活型態改善、藥物治療(甲型腎上腺受體阻斷劑、5α 還原?抑制劑)、以及手術治療。良性攝護腺增生肥大的手術方式選擇需考慮病人手術麻醉風險、是否使用抗凝血或抗血小板藥物、以及攝護腺體積大小等重樣因素,以提供病人最佳的治療方式;台灣現行手術方式包括經尿道攝護腺切開術、經尿道攝護腺刮除術、雙極攝護腺切除術、攝護腺雷射汽化或剜除術、以及開放式或微創攝護腺切除術。臨床醫師應針對病人下泌尿道症狀做完整詳盡的評估,以做出正確的診斷並給予正確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