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1:幽門螺旋桿菌治療與胃癌預防之新進展
Advances in Screening and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to Prevent Gastric Cancer

程 序 表

E1-4
幽門桿菌篩檢以預防胃癌的實務考量
李宜家
臺大醫院內科部

  癌症佔據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至今已長達30年以上,儘管現今醫學越發進步,但每年罹患癌症的人數卻仍不斷攀升,癌症死亡的時鐘亦年年呈現快轉的趨勢,一旦罹患癌症,不僅社會需投入大量的健保資源,對於病患本身及其家庭所帶來生理、心理的煎熬及病痛更是不可言喻,癌症是國人健康最大的威脅,特別隨著台灣人口老化,癌症發生率、死亡率及致死率仍高,因此如何利用早期的篩檢,找出前期的病變或危險因子,阻斷進入癌症病發,成為當今精準醫學之趨勢下,最重要的課題。
  幽門桿菌與消化性潰瘍息息相關,幽門桿菌會產生細胞毒素,在胃部造成慢性胃炎,幽門桿菌帶菌者相較於無帶菌者有10倍以上的消化性潰瘍風險,在發現消化性潰瘍的當下,幾乎所有十二指腸潰瘍者及80%的胃潰瘍都可以發現有幽門桿菌,除菌治療不僅可以治療消化性潰瘍,也可以預防潰瘍的復發,更可以減少因服用止痛藥或阿斯匹靈造成潰瘍的風險,此外,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已將幽門螺旋桿菌歸類為致癌物之一,根據研究證實影響胃癌的危險因子包含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吸菸、過量飲酒、過鹹、以及醃漬食物等,其中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為最主要因素(約占90%胃癌個案的致病因子),針對胃癌高風險帶菌者進行篩檢,可以達成初段預防的目標,此外,除菌治療可降低消化性潰瘍及功能性胃部不適,更提升此政策的效益。
  根據以上科學性實證,幽門桿菌除菌治療以預防胃癌已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但在針對無症狀的民眾進行篩檢,除了除菌治療之外,我們需要界定目標族群、擬定邀約方法、提高陽性轉介率等篩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這些步驟需要根據組織性篩檢的精神,以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Wilson & Jungner’s原則進行系統性評估,我們需要進行以下步驟進行: (1)確認個人或其居住環境的胃癌風險;(2)提供精確、非侵入性的篩檢方式;(3)對於篩檢陽性者,需要提供有效率的轉介流程;(4)醫療單位也須針對臨床指引,規劃有效、高品質的治療方法,提高民眾的服藥順應性;(5)除了有效的除菌治療之外,也需要改善個人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避免再感染的風險;(6)最後在政策面上,需要科學性的驗證效益,以確認此防治方法及執行過程的正確性。
  我們舉馬祖地區的胃癌防治政策為例,馬祖過去長期為全臺灣胃癌發生率最高之地區,為臺灣本島三到五倍之高,馬祖亦為國境之北,長期交通不便、醫療資源匱乏,如何克服胃癌的威脅為當地公共衛生最重要的課題,當地於2004 年開始進行社區性幽門螺旋桿菌根除計畫,幽門桿菌的盛行率已由60%以上降低至現今約10%,同時消化性潰瘍與癌前病變的盛行率亦顯著下降,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馬祖地區之胃癌發生率已與臺灣本島相近,胃癌發生率已顯著下降53%,胃癌死亡率也下降25%,預期至2025年可進一步下降胃癌發生率達68%,及胃癌死亡率下降達到39%,顯著消除當地胃癌的威脅,此組織性胃癌初段預防模式目前也推廣至在台灣其他高風險地區執行,預期可整體降低胃癌對於國人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