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2:上心室性心律不整治療之近況
Treatment of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State of the Art

程 序 表

E2-3
上心室心律不整電氣燒灼術治療近況
游治節
臺大醫院 心血管中心

  上心室心律不整的診斷端賴發作時記錄到的十二導程心電圖,然而想要進一步診斷,瞭解病因,甚至嘗試藥物以外的治療,就必須接受電生理學檢查。
  電生理學檢查的基本原理就是在X光透視的導引下,在心臟的不同部位放置可以紀錄電氣訊號的導極,當心律不整被誘發時,傳回的訊號可以讓醫師瞭解心律不整發生的機制,並進而找出病兆所在。找到病兆後,可以考慮以電氣燒灼也就是加熱破壞的方式對病兆進行根除治療。
  這樣的治療方式,由於近年3D定位系統的普遍使用以及心臟內超音波的出現,產生了重大的改變。傳統的X光透視,使用目的是為了導引導管在血管內的行進,以及心臟內位置的擺放,雖然有鉛衣、鉛眼鏡、鉛板等來減低操作醫師的輻射暴露量,但這些保護措施並沒有保護到躺在導管臺上的病患,而且這些笨重的鉛衣鉛眼鏡等會增加醫師的負重,對於醫師的骨骼系統長期來說會有不良的影響。而3D定位系統和心臟內超音波,為另外兩種嶄新的影像形式,前者藉由電阻的改變來偵測病患體內導管的移動,後者藉由心臟內超音波探頭直接觀察,兩者有各自優勢,在日本或歐美先進國家,很多時候,兩者會一起使用在同一次手術。
  以3D定位系統來導引導管時,除了可以免去X光透視的需要,在電生理學檢查及電燒時還可以幫助定位,因此使用上不但可以減少X光暴露的致癌風險,也可以增加電燒成功率。心臟內超音波則是將超音波探頭放在心臟內適當的位置,就可以即時(real time)觀測心臟內的狀況,在心臟內除了可以觀測導管的位置,也能即時觀測血流狀態,所以特別適合使用在冷凍氣球導管隔離肺靜脈的情況,而除了減少X光暴露外,也避免了顯影劑的使用,甚至比顯影劑照相來得更清楚,因此也增加了肺靜脈隔離的成功率。
  以上兩種新進的儀器使用方式,雖然對病患有所助益,但由於不在舊有的健保給付範圍內,病患必須自費使用,未來台灣的健保制度是否會像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將這些儀器納入保險給付必須要有通盤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