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4:台灣攝護腺癌的臨床負擔、流病現況及診治進展
Prostate cancer burden,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landscape in Taiwan

程 序 表

E4-1
Changing trend of prostate cancer status and epidemiology in Taiwan and Asia
呂育全
臺大醫院泌尿部

  隨著飲食西化、人口老化和PSA(前列腺特異抗原)自西元1993年以來的普及化,台灣前列腺癌的發生率以每年5.6%速度成長。根據民國107年內政部癌症登記報告中顯示,前列腺癌顯然已躍升為男性癌症個案數增加最多的第二名,更是男性罹患第五常見的癌症。每年有高達6644人次新診斷。新診斷的案例中,診斷年齡中位數為72歲的男性; 前列腺特異抗原大於4 ng/ml者佔84%;且大多數以局限性前列腺癌為主(第一期 10.2%, 第二期 25.2%,第三期 29.4%)。然而,前列腺癌的診斷於醫療發展普及度息息相關,從台灣癌症申報發生人數按地區分類報表中可見,即使城鄉醫療差距已日益縮小,仍發現台北市診斷率居冠,而東部及金馬地區診斷率最低。雖然前列腺癌的全民普篩的優劣一直有所爭議,但前列腺特異抗原已為台灣醫療院所普遍使用,從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表統計顯示,自2010年至今前列腺癌診斷期別的分布仍舊無顯著的變化。
  但不可輕忽的是,七成的比例在新診斷時即為病理格里森分數七分以上的中高風險族群。更甚者,三成的比例在一開始被診斷前列腺癌時,已有遠端轉移,且整體存活率僅38.4個月。在新診斷轉移性前列腺癌的族群中,有將近一半屬於高風險族群(四個以上骨骼轉移且其中一處為中軸骨外;或是有內臟轉移),意即從診斷開始只剩下26個月的壽命。台灣每年死於前列腺癌者則估計有1377人,其死亡率佔國人男性癌症的第七位,死亡個案年齡中位數為81歲(高於台灣男性平均壽命77.3歲)。
  綜合以上所述可知,癌症的發生率與人種差異、平均壽命、人口老化、癌症篩檢、醫療照護等習習相關;而死亡率則是受到人種差異及醫療照護品質高低影響。相較於發生率高的西方人來說,亞洲人罹患前列腺癌的族群,普遍有年紀較大、PSA較高,及晚期前列腺癌比例較高的特色。因此,台灣前列腺癌症死亡比例較西方人來得高,但與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並無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