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6:神經退化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程 序 表

E6-2
巴金森症藥物治療及深腦刺激的新發展
Update of pharmacological therapy and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戴春暉
臺大醫院神經部

  巴金森症是由於人類中腦黑質神經元發生不正常退化凋亡,使得腦中多巴胺分泌大量減少,進一步引起基底核神經元放電異常,並造成大腦運動迴路功能紊亂,所引發的巴金森症臨床症狀。在台灣約有50,000名以上的患者,平均發病年齡在60至70歲之間。巴金森症患者初期最常出現的症狀包括僵硬、顫抖及動作遲緩等,而到了病程中後期因平衡障礙容易發生跌倒等意外,因此患者的日常生活常往往需有他人協助。由初期發展到需他人照料的後期,在適當的治療情況下,平均病程時間大約是二十年左右。
  巴金森症的主要治療藥物左旋多巴(Levodopa),自1969年問世以來,一直是巴金森症治療的黃金準則。許多初期的患者在服用左旋多巴後,運動症狀可以大幅改善,甚至到幾乎正常水準。然而,在五到八年的治療蜜月期後,患者往往遇到藥效縮短、藥效起伏變大,以及治療窗口縮小等問題,使得臨床治療上必須借助其他藥物的輔助來改善治療效果,例如:多巴胺促效劑、Amantadine、MAO-B及COMT酵素抑制劑等等。目前最新的巴金森症藥物發展,著重於長效型的左旋多巴、與巴金森症非運動症狀的治療藥物。現今臨床試驗上也有多種具有神經保護效果的新藥,但仍須等待進一步的試驗結果證明。
  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簡稱DBS)是左旋多巴發明後最重要的治療進展,自1994年進行世界第一例後,目前已成為中重度巴金森症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法。深腦刺激術利用埋在胸前皮膚下的脈衝產生器,透過精確放置在腦部的治療電極,釋放微小電流來調節大腦運動迴路功能,使得因缺乏多巴胺而異常放電的視丘下核神經元,重新恢復正常功能,改善巴金森症臨床症狀。深腦刺激術不僅能取代部分藥物,降低藥效起伏也減少患者因藥效產生的併發症。
  近年來巴金森氏症在藥物與非藥物的治療上均有顯著的進步,這些進步歸功於基礎與臨床醫學研究的努力,及巴金森病患勇於參與新治療的臨床試驗。巴金森氏症一直走在大腦退化疾病治療的最前端,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還有更多新的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應用在此一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