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8:下背痛的肌筋膜治療法
Fascia Intervention for LBP

程 序 表

E8-4
下背肌筋膜失能的動作評估與徒手治療
Movement assessments and manual therapies for the low back with myofascial dysfunction
蔡忠憲
康富物理治療所

  下背肌筋膜失能導致的動作不良及疼痛症狀在復健科是相當常見的問題,而這樣的下背痛的狀況正在蠶食著全世界非常龐大的人口的健康與生產力,目前從已知的研究來看,下背痛不再拘泥於「結構診斷」,尤其所佔大宗的非特異性下背問題,更應該從「動作功能」來下手。針對下背痛的治療指引所建議的治療方式以治療性運動及衛教最有證據力,合併徒手治療對疼痛控制及動作恢復都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各種以控制、緩解疼痛的徒手治療方法及運動治療派別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但是否運動和徒手治療就好呢?我們也時常聽到有病人接收到「運動即是良藥」的訊息,貿然進行可能不適合的運動、或者身體動作功能仍處不佳狀態便急躁運動;或者錯估自己的問題,不斷反覆接受如整脊或強力放鬆按摩等處理,結果兩者都使下背痛反而越來越嚴重。所以對於這類下背肌筋膜失能所引起的疼痛問題,需要一個由大而小、由整體乃至於局部的邏輯性動作評估,並依循著「區域相互依存關係(regional interdependence)」的觀念─意即身體區分著不同區域進行相對的動作功能,而彼此之間又互相影響─進行分析,將病人的活動度失能(mobility dysfunction)及動作控制失能(motor control dysfunction)尋找出來加以處理,最終使病人能夠在功能性範圍內以正確的時序及比例啟動神經肌筋膜鏈結,完成必須的基礎動作模式(motor patterns)。而這其中,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所扮演的角色主要就在活動度失能的處理,增加無痛且正常動作軌跡的角度,使病人恢復較為正確的本體感覺訊息輸入,從而能透過運動治療(movement therapy)引導出正確主動動作模式。
  此次將透過整理,從下背肌筋膜鏈結的解剖學與肌動學開始介紹,並定義下背肌筋膜動作失能的狀況,介紹動作評估的檢測方式、活動度失能的徒手治療方法、治療後的療效、影像上的改變等各個面向,甚至肌筋膜鏈結在力學與治療上的遠端效應(remote effect),希望能重新思考我們對下背肌筋膜失能所造成的疼痛症狀,有更不同於單純處理結構破損的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