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10: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之社區醫療防疫安全體系

程 序 表

S10-3
社區醫療防疫新模式
張必正
張必正家庭醫師診所

  在台灣超過九成的診所都有提供健保,而且幾乎所有診所都是walk-in看診,面對未知病毒的疾病,不論在民眾的衛教、診治、隔離、轉診,都能更快速的回應,得以減少疾病的傳播和惡化。依據台灣中央健康保險署健康資料雲,門診病人統計分析資料,自2020.2.12到3.13,自高風險疫區回台後就診的民眾,有60%(694,633人)是選擇到基層診所就醫,說明了基層防疫網的重要性。雖然第一時間診所緊急守住疫情,為因應可能來臨的社區傳播(community transmission),台灣醫師會(Taiwan Medical Association, TMA)已研擬,透過建置強化的社區醫療群診所,以及社區採檢站,成為分級的基層醫療網絡,可以將輕症留在社區治療,重症轉診到醫院體系,讓醫療體系透過醫院和社區的緊密合作,面對未知病毒的侵襲,仍不致醫療崩潰。
  我們分級的做法如下:
第一級:一般診所(Walk-in clinics)。提供一般診療,如慢性病、長期照護、預防保健、心理治療、外傷處理、和不同科別未明症狀的診治。給予標準的防護設備。
第二級:社區醫療群強化診所(Community Healthcare Groups Prepared Clinics, CHGPC)。可接受發燒、咳嗽、上呼吸道症狀、及疑似COVID-19病患就診,也具備一般診所的診療功能,並得以提供隔離個案的視訊診療。給予更強化的安全防護病毒感染的設備。鼓勵全國的診所,自願性的參加,並由政府支持設備和防疫津貼。
第三級:社區採檢站(Community Screening Station, CSS)。由衛生所、社區醫院、和符合規格的自願的診所組成。提供X光設備、檢疫的功能,承接社區醫療群強化診所轉來的疑似個案,進行確診。如為陽性,則視嚴重度,給予輕症治療,或重症轉診。每個行政區都能設置,提高民眾可近性。
第四級:醫學中心級檢疫收治中心(Medical Centers)。成為基層防疫網的重症後送醫院。主要提供重症治療,也可檢疫,並維持原本醫學中心的功能。
  社區醫療群是2003年SARS之後台灣政府為因應未來的社區緊急災變,發展出來的基層醫療網絡。2020年初,台灣的診所醫師因為過去SARS的防疫經驗,守住了第一線,如今COVID-19已經成為全球流行疫病,快速應變的基層醫療網絡,分級分流,才能在抗疫的危機中,仍然保存正常的醫療照護。透過台灣醫師會的倡議,將成為公部門與私部門合作的模範,也期待這個創新模式,能協助全球各國對疫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