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13:心房顫動病人何時適合左心房封堵術?

程 序 表

S13-2
心房顫動之診斷與治療
林亮宇
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

  心房顫動是心房的電氣傳導紊亂導致心房細胞失去同步收縮的現象。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一般以每分鐘300~500下的速度跳動,由於速度太快,心房收縮功能受影響,內部可能因為血流滯留而形成血拴。血拴如果隨著血流流出心臟,可能引起腦或其它身體器官栓塞而導致如腦中風等急症。另一方面,心房快速紊亂的跳動,透過房室結傳到心室,連帶也影響心室的收縮,甚至可能產生心臟衰竭等併發症。
  心房顫動可粗分成陣發性(paroxysmal)及持續性(persistent)兩種。雖然心房顫動發作時,一般心電圖即可確立診斷,但陣發性心房顫動由於發作的時間不固定,常成為心房顫動診斷的死角。研究也發現,有將近1/3到1/4的心房顫動患者是無症狀的。由於無症狀者接受醫師診治的比率較低,發生腦中風的機會也相對較高。如何提高心房顫動的檢出率,給予包括預防腦中風及心臟併發症的治療,是目前相當受到各國衛生單位重視的問題。由於傳統心電圖及24小時心電圖對於陣發性心房顫動病患的撿出率甚低,越來越多的醫療單位採取監測時間更長的心電圖檢查,如監測數週的貼片心電圖(patch electrocardiogram)或數年的植入式心電記錄器(loop recorder),以提高心房顫動的檢出率。
  心房顫動的初期治療以藥物為主,除了根據腦中風風險給予口服抗凝血劑外,在心跳的控制上可分成心律控制(rhythm control)及心跳速率控制(rate control)兩種。一般而言,對於年輕,罹病時間短且心臟無合併其它結構性病變的患者,儘量以心律控制為目標。簡而言之,就是給予抗心律不整藥物抑制心房顫動的發生。但對於年長,罹病時間長且合併心臟結構病變的患者,在評估回復正常心律的機會不大時,可考慮以藥物控制心跳和心房顫動和平共處。近年來由於心導管消融術(catheter ablation)的進步,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的病患,也可考慮接受心導管肺靜脈隔離(pulmonary vein isolation)手術,以減少或根除心房顫動的發生。對於年輕,罹病時間短且無心臟結構性病變的患者,也可考慮在第一線施行肺靜脈隔離手術,以達到即早根除的目的。肺靜脈隔離術除了以傳統導管消融手術進行,近年來有許多針對肺靜脈隔離術而發展的新技術,例如冷凍氣球消融術(cryoballoon ablation)。臨床證實冷凍氣球消融術可在較短的手術時間內達到和傳統導管消融術相仿的成效與安全性。
  誠然,藥物和消融手術是心房顫動治療重要的一環,但心房顫動的治療是全面性的,健康生活形態的建立,原因的探查,危險因子的控制,生活品質的提升等等都是重要而不可忽視的。隨著台灣人口邁入老化,心房顫動的人口必然激增,心房顫動的預防,診斷與治療,將成為國人重要的議題,值得深入探討與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