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5:維生素D與健康面面觀

程 序 表

S5-1
Vitamin D 的多采多姿與迷思
楊榮森
臺大醫院骨科

  全球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非常普遍;英國統計資料顯示,每6個成年人中即有一位出現維生素D不足,每5個孩童中即有一位,即使亞熱帶國家的人口,也有許多缺乏維生素D;台灣研究資料顯示,約22%∼40%人口發生維生素D不足,尤其是30∼39歲中年人最常見,高達4成,值得注意。
  傳統研究證實,維生素D對鈣,磷和骨代謝很重要,攝取適量維生素D有助吸收鈣和磷酸鹽,確保骨骼再塑和礦質化正常,維護骨密度,增強骨強度、肌力和平衡功能,減少跌倒、骨鬆及骨折約20%,包括髖部骨折。
  此外,維生素D受體存在於體內許多器官,包括副甲狀腺、胰臟、大腸、小腸、巨噬細胞、皮膚角質細胞、腎小管細胞、肌肉、免疫系統,神經及心血管系統。維生素D且會影響細胞增生,分化,免疫以及其他功能,各組織的維生素D3受體和功能運作有關,如骨細胞、免疫系統細胞、肌肉細胞、腦細胞等,維生素D可啟動這些細胞的生理作用,包括維護和調節免疫功能,增強抵抗力,調節腎功能、心肺血管功能,改善內分泌功能等。
  因此,維生素D涉及許多非骨骼系統疾病,包括癌症(前列腺癌、乳癌、膀胱癌、皮膚癌)、流行性感冒、慢性疲勞、疼痛、腎病、糖尿病、體重過重、心臟病、多發性硬化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發炎性腸道病、胰臟疾病、結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認知功能退化、憂鬱症、季節性情緒失調、乾癬、自體免疫和過敏性疾病、狼瘡、不孕、肌無力等。各項疾病會互相牽動,增加診治的複雜性。配合蛋白質適量飲食和攝取足量維生素D,才有利控制病情。
  雖然觀察性研究顯示維生素D可能對壽命和防範數種急性病和慢性病具有其益處,但近年來有些研究報告並未支持維生素D的治療成果。因此,應審慎評估維生素D 健康益處的隨機對照試驗的成果和結論。唯大多數研究都建議,針對缺乏維生素D 的族群進行維生素D補充時,更能顯示其效益,但對維生素D充足或輕度不足的族群補充維生素D,則效益有限。
  臨床上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臨床症狀不具特異性,一般常見症狀包括經常咳嗽、感冒、容易疲倦、情緒低落、肌肉酸痛、骨骼和牙齒健康不佳等,因而根據症狀很少能下診斷;唯有維生素D嚴重缺乏時,才會引起軟骨症,骨礦化不足,骨骼變形。嬰幼兒的胸部兩側出現一串突起,這是肋骨連接處的軟骨未進行合適骨礦化作用,因而呈現腫大突出外觀。幼兒與兒童的腿骨鈣化不足而呈O型彎曲。在診斷上須提高警覺性,及時檢測血清濃度,才可減少延誤。
  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許多風險因子大都可加以改善,臨床上的常見風險因子包括年老、室外活動量較少者、女性、教育程度較高、城市居民等。臨床上提高警覺性,及早就醫檢查血清維生素D (25(OH)D)濃度,有助於診斷;必要時應諮詢醫師檢測血清維生素D濃度,並適當補充,以改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