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5:臺灣後疫情時代之醫學教育的新發展
      New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Taiwan's
     Post- epidemic Era

程 序 表

S5-5
後疫情時代如何確保醫學教育之品質~台灣醫學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前瞻
楊仁宏
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

  2019年底從中國武漢爆發第一例的COVID-19病人以來,COVID-19旋即造成全球大流行,史無前例的衝擊全球社會、政治、經濟、教育、醫療等全面性的破壞,封城、邊境管制、醫院分倉分流、學校關閉、百業蕭條等嚴重影響民眾生活與社會經濟活動,然而許多的線上課程、遠距課程、混成課程、虛擬課程、擬真訓練、數位科技與人工智慧的創新教學模式的發展,也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發展,正反應「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高等教育的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主要以大學自我評鑑與外部評鑑為主,而台灣的醫學教育品質保證機制緣自1998年美國教育部「國外醫學教育暨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NCFMEA)對於台灣醫學教育的評價為 “不相比擬(non-comparable)”,因此在黃崑巖教授等前輩的奔走下,TMAC終於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於2000年正式成立,其目的在於(1)了解各醫學院校醫學系的辦學現況及教育目標達成程度 (2)藉以提高國內醫學教育之水準 (3)促進學校建立自我品質改善之機制,發揮自校辦學精神與特色 (4)與世界醫學教育接軌。TMAC對於各項評鑑(認證)的工作迄今已逾20周年,一向以嚴謹、透明與適當態度執行,包括委員的遴選產生機制、準則的制定與修訂、受評學校的說明、訪視委員的訓練、訪視報告的撰寫、認證結果的決定程序、認證結果報告的公告、及委員的倫理等,均有明確遵行的規範。TMAC分別於2002、2009及2017年三度獲得美國教育部NCFMEA認可為“comparable”,更於2019年獲得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認可通過,台灣的各醫學院也因此入列WFME主辦的世界醫學院名錄(WDMS),使台灣與世界的醫學教育真正的無縫接軌。
  在疫情衝擊下實習醫學生、PGY接觸照顧病人、外科技術訓練與接受臨床老師床邊指導學習的機會均明顯減少,多代之以線上教學、視訊會議或擬真教學進行,因此如何加強醫學生對於COVID-19的臨床診斷、流行病學、公共衛生、病毒學及疫苗知識,確保其具備六大核心能力及相關的知識技能與專業素養。亦即在COVID-19危機下醫學界須重新思考檢視“勝任能力的醫師”的定義、臨床能力 (competency)的本質、以及在危機期間如何發展和支持能力的有效培養,必須持續特別關注臨床教育品質的維持。
  WFME及包括英國GMC、美國的AAMC和LCME、澳洲的AMC等國家均強調實習醫學生是明日的醫師,保護醫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下實習是最高原則。WFME關心在疫情下各國醫學教育品質如何維持,醫學教育評鑑組織或認證機構 (如TMAC)需注意該國的醫學教育品質。實習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師,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仍應到院實習(於照顧病人中學習)以達到“勝任能力的醫師”的資格。2020年2月10日教育部即函示各院校醫學系之實習課程部分,在衡酌臨床實習課程內容之必要性,以及實習時程可妥善安排等因素下,仍維持實體課程100%,惟未來如因學校或實習之教學醫院發生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之疫情致停止實習時,由學校擬定調整方案報部,經本部諮詢相關專業單位(例如:醫學教育會、TMAC)後核備。TMAC乃依據認證準則 1.4.6 的要求,醫學系若有對教育品質與成果重大影響的修正計畫、事件或變動,必須通知TMAC。而TMAC在訪視程序與方式有所改變時,也要向WFME報告。
  配合政府防疫政策,TMAC在2020年暫停一次評鑑,2021年改以審查受評學校繳交的自評資料並與受評醫學院主管視訊會議方式進行資料與待釐清問題的查證,在疫情之後,我們的醫學教育勢必受到影響改變成為「新常態,New Normal」,例如因應疫情下各國遠距與虛擬醫學教育的變革,WFME於2021年8月發布新的DDL評鑑準則(Standards for Distributed & Distance Learning, DDL), TMAC也須思考未來如何將DDL相關精神與內涵訴諸文字化的融入TMAC的認證準則當中,進一步引領後疫情時代台灣醫學教育品質的持續精進。
  本報告簡要回顧國際上確保醫學教育品質之狀況,及TMAC承擔台灣醫學院認證的發展,TMAC見證了台灣醫學教育的進步與成就,也對台灣近20年的醫學教育發展做出貢獻,期待與所有醫學院及醫界共同努力,追求更高品質的醫學教育,持續培育良醫守護台灣人民的健康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