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3:疫情下高齡全人醫療的進展

S3-3
超高齡時代健康照護服務典範的轉移:以在宅醫療為例
余尚儒醫師/理事長
都蘭診所/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根據國發會推估,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面對人口老化的衝擊,醫療體系如何反應?我國醫療網自2018年以來,大力推動雙向轉診網絡機制、出院準備銜接長期照護與居家醫療服務,已有初步成效,除了讓民眾有「大病到大醫院、小病到社區診所」的正確觀念外,也輔導醫療機構電子轉診平台使用及建立暢通聯繫溝通管道。連結照護計畫建立潛在個案服務模式,讓有醫療需求的個案就近媒合醫療機構進行居家醫療服務,進而獲得妥適照護。今年(2021年)開始的第九期醫療網更規劃「完善全人全社區醫療照護網絡」,推動「以人為中心,社區為基礎」的健康照護服務模式,納入在宅療養支援診所,強化社區與民眾醫療資源連結承擔起從診療到臨終照護的責任,並且整合社區跨專業領域資源,營造家庭、社區健康的環境和連結,提供病人完整的醫療和生活照顧。因此,在宅醫療這樣新型態服務模式,臻為重要。
  我國在宅醫療的歷史發展及未來預測,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傳統時期(1995~2015):醫療機構為主的各種居家照護。以疾病為導向的居家照護發展,把人「切割」的支付制度。(二)萌芽時期(2015~2020):基層院所與社區組織開始參與,醫療與長照界線逐漸模糊。2017年居整計畫啟動,整合過去四種主要計畫,2018 年長照醫師意見書導入。鼓勵服務出現,鼓勵整合照護的支付制度。(三)爆發時期(2020~2025):大量基層院所及社區組織投入,相互競爭市場,服務模式百花齊放時代。市場需求誘導特化單位出現(分流),政策順應需求,誘導支付制度細緻化(分級)。(四)穩定時期(2025~2030):在宅醫療與長照服務網絡進入重組與整合時代。完整的支付制度與自費市場並存時代。
  本演講將超高齡社會健康照護的典範轉移:以在宅醫療為例。將介紹在宅醫療發展歷史背景,目前業態及已經出現的服務模式,進行粗淺介紹,期待與會者帶來更多的面向的討論與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