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11:臺灣泌尿系統常見癌症的危險因子
       Risk Factors for GU Cancers in Taiwan

程 序 表

E11-4
臺灣移行上皮細胞癌的危險因子–從實驗室馬兜鈴酸DNA adduct結果
陳忠信
臺大醫院泌尿部

  泌尿上皮癌(舊名移行上皮細胞癌)是常見的泌尿道腫瘤,其發生在所有泌尿上皮分布的位置,包括腎盞、腎盂、輸尿管、膀胱一路到尿道。其中,最常見的為膀胱泌尿上皮癌,在全球的資料中約佔90~95%,然而在台灣卻有不一樣的表現。雖然膀胱癌仍是最常見,但在膀胱位置以上的上泌尿道(腎盞到輸尿管)泌尿上皮癌,卻佔了全部案例超過30%。此外,透過比對全球癌症資料庫(IARC),我們進一步發現台灣的上泌尿到泌尿上皮癌發生率是周邊亞洲國家5~10倍,也是美國的5倍以上。因此探討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的危險因子在台灣非常重要。
  傳統上有幾個重要的危險因子與泌尿道上皮癌相關,包括吸菸與砷汙染。然而砷汙染並無法解釋在汙染區外依然高的發生率。1992年起,陸續在西方國家有案例被發現腎衰竭與中藥減肥配方中的馬兜鈴酸相關。而多數這些病人在接受腎移植時,同步摘除的原腎臟更發現有泌尿上皮癌。細胞與動物實驗也證實馬兜鈴酸不但是個腎毒素也是泌尿上皮的致癌物質。第二故事發現在東歐巴爾幹半島,當地長期被視為謎樣的腎病,終被發現與居民長期服用含馬兜鈴酸的小麥製品有關。我們台灣人也有長期服用中草藥的習慣,是否馬兜鈴酸也貢獻於泌尿上皮癌變成了一個重要的議題。確實透過健保資料庫的分析,國人有近四成的人曾經在1997到2003年暴露過馬兜鈴酸,也發現服用愈多馬兜鈴酸,腎病與泌尿上皮癌的風險會增加。
  我們實驗室從分子的角度實測馬兜鈴酸的暴露狀況,藉由檢定接受腎摘除的各類病人的腎實質中馬兜鈴酸DNA加合物,HPLC結果呈現無論疾病為何,均有超過30%的病人可檢驗到馬兜鈴酸DNA加合物。以更精細的質譜儀分析,更有超過90%的病人檢體中帶有馬兜鈴酸DNA加合物。此外藉由分析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的腫瘤突變分布與樣態,比對馬兜鈴酸的特徵性突變,結果也發現超過30%的台灣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病人實為馬兜鈴酸所致。
  馬兜鈴酸確實為台灣泌尿上皮癌的重要致癌物質,所幸台灣政府於2003年起禁用含馬兜鈴酸中草藥。經過近20年的觀察,我們終於看到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發生率開始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