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6:眩暈:從周邊到中樞疾病
       Vertigo: from Peripheral to Central

程 序 表

E6-4
PPPD
黃子洲
活水神經內科診所

  醫師都會遇到一些慢性頭暈的病人,這些病人常常找不到合適的診斷,在2017年國際神經耳科學會(Barany Society)發布了一個新的診斷實體,稱為持續姿勢-知覺性頭暈(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 PPPD),可以涵蓋大部分慢性頭暈的病人。PPPD的名稱可以貼切的表示出這個疾病的特徵,一個慢性持續存在(persistent)大於3個月的非旋轉性頭暈(dizziness),可以因為姿勢(postural)的變動或對空間動作感受(perceptual)的敏感而惡化。這是一個新被定義出來的疾病,目前被認為是功能性的疾病,沒有明確的病灶位置。究其成因,可能是對平衡功能錯誤的適應造成的惡性循環。通常發生在某次誘因(precipitant)後,如前庭、神經、精神、內科疾病或外傷,而逐漸演變出現,所以下診斷時,其發病前的誘因是必要條件。發病前的誘因,例如前庭偏頭痛、耳石症(BPPV)、急性前庭炎等可能影響病患平衡控制,此時出現肌肉繃緊,步伐變小,仰賴視覺線索而不是前庭感覺來維持平衡,此所謂「高風險姿勢控制」。在發病誘因結束後,此項暫時轉變的控制策略應該要隨之關閉,但在PPPD的病人無法重新再適應回到一般狀態,導致錯誤適應持續循環,因為害怕跌倒,病患會過度關注平衡線索,肢體動作過度代償,如步伐變成小心翼翼,手部揮舞以維持平衡,造成真的步態有問題,同時又因為頭暈及不穩的預期心態,對於平衡系統傳入的訊息會扭曲或不信任,導致大腦平衡皮質整合資訊困難,另外,對頭暈不穩的恐懼,會加重焦慮,讓病患更不會放棄這些錯誤的適應,終於使錯誤的流程繼續下去而形成惡性循環,無法脫離。這個疾病因為剛被描述,所以還沒有盛行率的調查,但是根據一些學者認為,PPPD可能是眩暈疾病病因的前三名。在治療部分,讓病人知道並認識自己的診斷,應該是最重要的,這也是認知行為治療的一部分,病人能夠理解它,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懼和焦慮,才能跳脫這個惡性循環,為治療PPPD打開大門。前庭平衡復健也是可以著力的地方,透過一些訓練平衡,強迫再適應的復健動作,可以讓病人重新統合平衡系統,以減輕症狀。藥物目前認為血清素相關的藥物SSRI或SNRI都可能有效,但是要注意藥物開始有作用時間可能要很久。正確的診斷,教育病人理解疾病,並透過以上三種治療方式協同作用,才能將這個常見的慢性頭暈處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