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7: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新進展
       Recent Progress in Palliative Care in Taiwan

程 序 表

E7-4
臨床佛學與本土化靈性照顧
Clinical Buddhology and spiritual care
陳慶餘
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

  台灣臨床佛學之發展,起源於1995年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成立,邀請法師參與團隊照護。有了初步的經驗,1998年接受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兩年的委託研究計畫,分別為佛法在臨終關懷的應用和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確認法師在癌末病人照顧的角色和任務。2000年開始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至2007年臨床佛學研究協會成立。2022年第一本臨床佛學專書的出版,完成臨床佛學之發展歷程。
  臨床佛學結合醫學與佛學研究,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及生命教育。佛學與醫學結合的「現代意義」包括 1.瞭解末期病人受苦的意義;2.安寧緩和醫療之死亡準備;3.肯定生命的意義與價值;4.臨床說法與助念;5.法門的臨床應用,以及6.死亡恐懼之解脫。
  依照佛法,本土化「靈性」定義為「對正法的感應、證悟與理解能力,是一種生命力,心智成熟的表現。」與美國 National Consensus Project for Quality Palliative Care並無不同。本土化靈性照顧有助於末期病人善終目標之達成:消極方面:痛苦的消除、生命力的提升;積極方面:死亡的學習以及心智的成熟。
  本土化靈性照顧架構分五階段:1.癌末病患整體痛;2.病情告知;3.感應靈性存在;4.依持佛法,以及5.成佛之道。本土化靈性照護評估與處置分七步驟:1.以病人為中心(症狀控制、存活期預估、往生地點);2.善終準備:靈性課題評估(靈性不安、死亡恐懼);3.團隊合作(建立關係、促進與子女家屬溝通、心理社會支持);4.家庭會議(四道人生);5.生命回顧(心願達成、肯定意義價值);6.感應靈性(提昇生命的高度、廣度、深度) 以及 7.以信仰為基礎心智活化導引,為來生做準備。
  臨床佛教宗教師的養成訓練、專業角色、服務和成果以及死亡恐懼程度與善終指數關係之研究等,將在本報告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