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1:台灣醫療防疫體系與國際醫療社會的共構

程 序 表

S1-1
台灣醫療防疫體系與國際社會的接軌
邱泰源
臺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

  台灣在屢次疫情衝擊下,醫院與基層診所共同合作分流分級守住疫情。台灣從SARS以後,即致力健康照護體系的改革(reform of health care system),希望未來可因應新的醫療與防疫挑戰,能夠以更好的醫療體系及更高的防疫品質來守護台灣人民的健康,並分享國際社會。
為加強社區醫療的品質(quality of community medical care),台灣的社區醫療從1983年以來,歷經三個階段的改革。第一個階段在缺乏醫療資源的鄉鎮成立170個群體醫療中心。第二階段是1999年後,在台灣各地成立社區醫療防疫群(Community Health Care Group),並推動PGY訓練制度,加強全人醫療與社區醫療的訓練。第三階段是推動家庭責任醫師制度(Family physician system),因此醫學界推出「三全」,即全人、全家、全社區的健康照護模式。
2020年1月COVID-19疫情爆發開始後,自中國武漢地區、港澳,地區回台人士有75%是到基層診所就醫,也顯現基層防疫網的重要性。由於台灣COVID-19在這個階段疫情控制相當好,台灣也有時間思考建立更好的分級、分流的防疫模式,更經過醫師公會的研議於國際上提出創新的模式。
2021年5月疫情警戒升級,全國基層醫療資源四大面向總動員,齊心抗疫,鞏固全國醫療量能。第一面向,投入社區篩檢站工作。第二面向,由於疫情的發展造成民眾極大的身心壓力,由「精神醫學會」領軍受過全人醫療訓練的基層醫師提供照顧。第三面向,而在必要醫療的維繫特別針對預防保健、急慢性醫療照顧、居家與安寧照護等,社區醫療群醫師及自願基層醫師共同參與以維繫民眾的必要醫療需求。第四面向,在未來疫情的控制接種疫苗是非程重要的任務,帶領願意參與的基層院所全面進行施打疫苗。
2022年5月,台灣疫情延燒時,醫院承擔防疫工作非常辛苦,基層診所除平日原有社區醫療照護工作外,更承擔社區防疫,包括:輕症視訊居家全人照護計畫、快篩陽性視訊判定、確診者遠距診療及開藥、新冠疫苗持續接種、推動診所PCR採檢作業、支持醫院社區篩檢站人力等六大任務。分擔了醫院的負擔,使急重症及癌症病人得以妥善治療。
台灣擔任亞大區域國家醫師會會長國,協助領導亞大地區19國家醫療防疫。2021年提出「台北宣言」,作為全球新疫情防治與共同合作的建議準則。2022年8月底台灣醫師會邀集日本、韓國及印度等四國專家分享防疫經驗,並邀請CMAAO會員國參加,再次為維護亞大地區民眾生命安全努力。
台灣經由醫療體系分流、分級、分工維繫醫療量能,並透過輕重症分級醫療,以及社區照護網絡,從診斷、處方、居家個案管理,搭配數位程式和視訊診療,落實高品質全人全家照護模式,就是我們分享的台灣模式。也藉著台灣醫界與CMAAO及世界醫師會(WMA)的緊密互動,促進各國對世界健康的貢獻,成為未來因應疫情更堅實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