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1:台灣醫療防疫體系與國際醫療社會的共構

程 序 表

S1-5
共構國際醫療防疫體系─社會處方角度
洪德仁
洪耳鼻喉科診所
台北市醫師公會

  2019年底,源自於中國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蔓延世界各國,嚴重程度超過SARS疫情,面對重大災難或新興傳染性疾病,人們在初期的時候,難免會有驚恐不安,當逐漸走過災難後的重建,是一番艱辛的歷程,由於武漢肺炎病毒具有多數輕微症狀及高傳染性的特色,因此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又稱為社會距離)是必要的措施,適當的社交距離,雖然是減少疫病蔓延的重要方法,然而往往也會造人們心理上的隔閡和壓力,讓恐慌和不安更加嚴重,特別是持續將近3年的疫情,我們更要注意心理的健康,社會處方就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群體介入,是防疫的重要一環。
  國家醫療防疫安全體系是蔡英文總統重要的國家政策,2020年台北市醫師公會特別成立台北市社會安全守護網委員會,由我擔任召集委員,台北市政府一起合作,推動青少年安全守護、兒虐與疏失之通報與處置、醫療暴力處置SOP,訂定疑似兒少虐待及疏失簡易篩檢表、出版兒少安全守護醫師攻略手冊,合作強化社會安全網友善基層醫療網試辦計畫。醫師公會並且與台灣社區營造學會合辦社會處方國際論壇,邀請日本、韓國及台灣的市長、學者、專家舉辦線上討論,賴清德副總統蒞臨致詞,期盼透過國際間經驗交流,彼此合作面對疫情挑戰。2022年,Omicron突變株疫情更加肆虐全球,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推動居家照護,鼓勵診所醫療防疫團隊給予在宅確診隔離民眾,相關的健康醫療照護,包括:通訊診療、快篩陽判定、通報、症狀治療、口服抗病毒藥物投藥等等,讓民眾安心在宅療養。居家照護還包括區公所或健康服務中心的生活關懷,更是整個社區資源的大串聯。
  台北市政府媒合診所認養住宿型安養機構,有一個腦性麻痺的安養院在5月上旬爆發大規模院內感染,我以通訊診療方式投藥、每日追蹤、指導感控,終於將感染控制下來。當我得知,療養院大門旁的圍牆,已經斑駁老舊,我建議療養院主任、護理師,我們一起彩繪圍牆內側,沒想到得到北投社區大學闕美麗老師師生的認同,大家講一禪繞畫的方式,選擇北投10個景點,邀請療養院院民、家長、工作人員、社區民眾一起手繪自己的圍牆,傳遞出走過疫情憂鬱悲傷的情境,邁向希望光明的未來。
  COVID-19疫情中,以診所為基礎,參與社會資源的整合,更積極以社會處方的方式,逐步建構分級轉診、分流管控的醫療防疫社會安全體系,逐步建構為國家醫療防疫安全完整的體系,守護民眾健康和安全,營造社會整體身心靈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