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5:心身醫學暨照會聯商精神醫學新進展
New Advances in Consultation-Liaison Psychiatry and Psychosomatic Medicine

程 序 表

S5-3
經顱磁刺激治療於心身醫學的應用
馬家豪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

  重複經顱磁刺激術(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近年來精神醫學頗受重視的新治療模式,透過磁場感應電流在特定的腦區產生刺激,可讓該腦區被活化或抑制,進而產生臨床效果。與傳統的電痙攣療法相較,重複經顱磁刺激術具有腦區的選擇性,可以針對不同疾病發展不同治療方式,也更為安全,從而降低治療的門檻。
  重複經顱磁刺激術最常用的適應症為憂鬱症的治療,主要方式為高頻(>5Hz)刺激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層(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left DLPFC)或以低頻抑制右側背外側前額葉皮層(right DLPFC),而焦慮症也可以採用類似的參數、位置治療。隨著治療,生理症狀(如腸胃不適)與心理症狀(如煩躁)均會有所進步,此現象亦支持身心間密切關聯。強迫症過去被視為屬於焦慮疾患,以低頻抑制右側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可能會有一定效果。以慢性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與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均為焦慮、憂鬱的常見共病,近年研究也發現重複經顱磁刺激術具有一定程度的療效,較具實證的方式為高頻刺激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層或初級運動皮質(primary motor cortex)。晚近神經影像研究顯示重複經顱磁刺激術除了對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的直接影響,尚可間接影響前扣帶迴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及鄰近構造,均與「情緒的認知調控」有關。前述表現不同而彼此相關的疾病以重複經顱磁刺激術治療時,目標腦區的高度一致性可能暗示背後有類似的神經生理機轉,也可能代表改善情緒的認知調控即有助於治療不同疾病。
  重複經顱磁刺激術的臨床試驗結果經常顯示明顯的安慰劑效應,且似乎隨研究年代往後而漸增,可能與作為控制組的偽線圈(sham coil)日益仿真有關;然而,每天到院治療造成醫病密切互動、納入試驗而給予受試者更多關懷等因素也不可忽視。這樣的現象也說明了心身醫學中「治療以外的治療」的重要地位。
  重複經顱磁刺激術作為嶄新的技術,有獨特的原理與治療方式,也對心身醫學的研究與治療開啟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