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演講8:血管炎之最新進展

S8-2
皮膚性血管炎的臨床診斷與治療原則
趙曉秋主任
成大醫院皮膚部皮膚外科
  皮膚血管炎(cutaneous vasculitis)是一類有皮膚表現的血管炎的總稱,指以血管壁及周圍炎症細胞浸潤為特徵,表現為紅斑、丘疹、紫癜、皮下結節、水皰、血皰、壞死、潰瘍等多種皮膚損害的疾病,病理變化為血管壁及其周圍炎症細胞的浸潤、纖維蛋白的變性和血管內皮細胞的腫脹等。損害可以是原發的皮膚損傷、系統性血管炎,也可以是系統性疾病的外在皮膚表現。其所累及的小血管的病變,主要包括小動脈、毛細血管及毛細血管後小靜脈。
  多數病因不明,可能由於細菌、病毒、真菌等致病原直接作用,或藥物(藥物有可能引起血管炎,懷疑血管炎的病人,需要釐清近期的用藥史告訴醫生,有助判斷是否是藥物引起的血管炎)激發機體的炎症反應。可以是免疫性反應,也可能激發非免疫性反應。某些腫瘤也可引起皮膚血管炎。
  皮膚切片做病理檢查是診斷血管炎的gold standard。一些血液檢查可以提示某些特定類型血管炎,陽性檢查結果有助醫師診斷。其中意義最大的是「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即 ANCA。血液常規能夠發現患者是否存在貧血或合併其他血液系統疾病。肝功能、腎功能、尿常規等實驗室檢查有助發現肝功能或腎功能受損,但不足以診斷血管炎。ESR、CRP 是否升高有助判斷病情是否活動。
  根據患者的病情和病程以及用藥的反應情況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治療血管炎的藥物主要是免疫抑製藥物,視患者嚴重度來選擇藥物種類及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