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簡稱CBTI)是具有良好實證研究基礎的治療方式,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簡稱NIH)在2005年的失眠治療共識會議中,宣稱CBTI是治療慢性失眠的有效方式之一,不但在短期治療上與藥物同樣有效,在治療結束後仍能維持其療效。美國睡眠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簡稱AASM)亦在2008年出版的慢性失眠臨床評估與指引中,指出原發性失眠、共病性失眠、以及各年齡層長期安眠藥物使用的失眠患者,CBTI是具有療效的治療方式。
CBTI可區分為教育、行為與認知三大層面:
一、教育層面:主要為睡眠保健教育(Sleep hygiene education),提供失眠患者關於睡眠相關健康行為的一般性指引,例如維持規律的睡眠習慣、減少會引起過度亢奮的行為、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以及布置舒適的睡眠環境等。
二、行為層面:治療方式包括刺激控制法(Stimulus control)、限眠療法(Sleep restriction)與放鬆訓練等助眠的行為技術。上述的行為改變技術主要是透過改變失眠患者因失眠而發展出的補償行為(例如長時間躺床),以及教導患者降低緊張狀態及就寢時不斷侵入的思緒,重新建立床/寢室與睡眠的正向聯結,以減少失眠症狀。
三:認知層面:包括認知再建構、矛盾意向法等改變負向睡眠認知的方法。對睡眠的認知與信念會影響患者的行為與情緒,例如將失眠對個人的影響災難化,將導致患者執行不恰當的失眠補償行為及產生情緒失調,進一步使得失眠問題慢性化。教導患者辨識出對睡眠錯誤的信念,以科學驗證的精神檢視並挑戰這些信念,最後嘗試以較為適應的信念代替之。
失眠的治療目標不僅是改善睡眠的質與量,患者生活品質的改善更是一個重要的治療指標。CBTI不僅可以改善失眠症狀,更可以促進患者整體生活品質的提升。國外已有許多睡眠中心把CBTI當作必要且首選的失眠治療策略,近年來,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也在推動「失眠問診指引」活動,希望所有接觸失眠患者的第一線臨床工作人員,能認識失眠的各項成因,並提供失眠患者適當的認知行為或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