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1:如何讓醫界重視器官移植並凝聚共識

肺臟移植之困境
曾堯麟

  「金門患者緊急飛渡海峽,到成大醫院接受肺臟移植」這是去年成大醫院為來自金門罹患兩側支氣管擴張症導致肺衰竭的病患術後重生記者會的標題,病患由每天咳不完的濃痰及需24小時氧氣支持的狀況,在術後4個月時已重返金門上班,並已能在無需氧氣的狀況下攀登金門最高峰大武山。

對於末期肺病患者惟有肺臟移植才有重生的機會,適合接受肺移植的病患需符合有下列條件:(1)病患年齡須小於65歲,(2)末期良性、不可逆且進行性肺病:預期存活約12至24個月,(3)戒煙、酒超過六個月,(4)無其它器官之末期疾病:如肝、腎功能欠佳或腦血管疾病。適合接受移植之疾病主要有四類:(1)慢性阻塞性肺疾 (2)限制性肺疾 (3)肺動脈高壓症 (4)支氣管擴張症等。根據國際心臟肺臟移植協會的統計,每年全球約有2000例肺臟移植,累積一年的存活率約75%,五年的存活率約45%。

國內自1992年開始施行肺臟移植,在健保局的報告中顯示,自1997年至2007年全國總共進行了79例肺臟移植,施行移植超過10例的醫院僅有台大醫院與成大醫院兩家,而全體病患的存活率一年為49%,五年為24%,雖然肺臟移植的成果在國外的報導也是所有器官中最差的,但是國內的結果仍與國外相差甚遠,其原因及困境為何?個人將可能的因素歸類於下:1.捐贈器官的照護:由於肺臟移植施行的少,造成醫護人員對於腦死病患肺部的照護相對不足,加上肺部常在腦死時亦受到損傷,除造成器官來源不足,病患等待的時間長,病情更惡化,且迫使醫師必須使用所謂的marginal donor;2.醫護人員的養成:若肺移植能成為常規手術,則對病患的照護會有相當大的幫助,在現行的制度下,各醫院施行的病例數有限,很難累積足夠的經驗克服所有問題;3.器官本身的問題:肺部忍受缺氧的時間較其它器官短,南北分享器官的時效性問題待解決,肺部本身又長期與外界交通,感染與慢性排斥比其它器官多;4.病患本身:長期肺病的病患,通常家庭社會的支持度相對較低,另外長期呼吸衰竭造成的呼吸肌無力,是術後病患難以照護的主因。
如何改善困境,全國各器官捐贈小組(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需發揮功能,宣導捐贈肺保護的重要性,政府需有異於其它器官的處理方式,整合肺臟移植的醫療資源及有效性,以提供呼吸衰竭病患的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