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8:常見疾病治療新進展工作坊

S8-6
慢性B型肝炎治療的新進展
張定宗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內科學科

 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目標:清除或長期顯著抑制B型肝炎病毒(HBV)複製,防止疾病進展為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HCC),並最終降低死亡率或肝移植需求。HBV是慢性B型肝炎發生和進展的根源,多項研究均證實了HBV DNA濃度與慢性B型肝炎疾病進展導致肝癌及肝硬化。近幾年,慢性B型肝炎治療用藥不斷更新,多個新藥上市或處在臨床研究階段。目前已上市的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主要有兩類,即干擾素和核?(酸)類似物。前組包括普通干擾素和長效干擾素,這類藥物同時具有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調節作用,療程比較固定,HBeAg陽性病人短期治療血清轉換率較高(30%-35%),沒有抗藥性風險,但同時干擾素抑制病毒作用較弱,不良反應多,需要注射使用、費用高等缺點又限制了它的應用。而且大部分HBeAg(+)病人無法通過干擾素治療獲得HBeAg血清學轉換,獲得轉換的病人中部分仍存在病毒血症,這些病人仍有疾病進展風險。HBeAg(-)病人停藥後持續有效反應很低(15%-30%),大部分病人重新出現病毒血症。這些病人的治療是干擾素無法解決的。此外,肝功能失代償肝硬化患者不適用干擾素。因此,目前干擾素主要被用於新近獲得慢性感染的兒童和年輕患者(<35歲)。另一組重要的抗病毒藥物即核?(酸)類似物,目前已上市的包括lamivudine、adefovir、entecavir、telbivudine和tenofovir。這類藥物不具有免疫調節作用,但具有顯著的直接抗病毒作用,持續使用可使病人獲得組織學、病毒學、生化學改善,HBeAg(+)病人中隨著療程延長,HBeAg血清轉換率逐漸增高,5年最高可達50%,且耐受性良好,除在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婦中的安全性有待進一步研究外,對各人種, HBV基因型和各疾病階段的病人均有效,已成為抗病毒治療的主力。但是,由於核?類藥物不能直接清除感染細胞中長期存在的cccDNA, 所以往往需要長期治療,而期間出現的抗藥性問題已成為病人實現慢性B型肝炎治療目標,以Lamivudine及telbivudine較容易產生抗藥性病毒,此也成為長期持續抑制病毒的主要障礙。
因此預防抗藥性已成為慢性B型肝炎治療過程中的重點問題。首先需要避免不必要的治療,如處於免疫耐受期的患者,其機體免疫系統不能識別和清除HBV,抗病毒治療後維持應答可能性低,長期用藥易於出現抗藥性,目前不主張對這些病人進行抗病毒治療,但需要長期追蹤,一旦從免疫耐受期進入免疫清除期,可考慮抗病毒治療。另一方面,需要抗病毒治療的初治病人的用藥選擇已成為慢性B型肝炎治療成敗的關鍵。目前,優選單藥或初始聯合治療策略為B型肝炎治療的一項重點,但迄今為止尚無隨機臨床試驗證明初始聯合治療方案抑制病毒的療效優於單藥治療,且抗藥性率也未比現有低抗藥性率藥物單用更低。因此,現有指南並不常規推薦慢性B型肝炎患者進行聯合治療,而從治療初始就使用一個最低抗藥性風險的強效抗病毒藥物則成為共識:“理想的核?類藥物應能強效抑制病毒複製且基因型抗藥性風險低。”entecavir及tenofovir具有強效抗病毒作用和高抗藥性基因屏障,是目前核?初治病人B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理想選擇,長期治療可使絕大多數患者持續獲益,這些都給B型肝炎治療長期目標的實現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