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暖化對熱帶疾病之衝擊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Tropical Diseases

P-2
陳瑩霖
高雄醫學大學

  地球暖化亦稱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是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溫度上升,溫室氣體排放過多,也就是所謂的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
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溫室氣體大量增加,升高了地球的平均氣溫。暖化現象可影響兩極冰川的溶解,造成海平面上升,破壞海底生態環境。全球的暖化加快了水循環而發生洪水或旱災,生物網兩極移動造成物種的滅絕。因此全球暖化不但對地球環境及生態帶來許多重大改變,也可能造成龐大的經濟損失。

全球暖化對熱帶疾病的衝擊,主要是對病媒生物的影響,全球氣溫的升高將會造成擴大病媒和寄生蟲生存的地理範圍,導致相關疾病的大量傳輸。其衝擊情形簡述如下:
1. 對蚊子傳播的熱帶疾病的衝擊
瘧疾(Malaria):
是由瘧蚊之叮咬感染的疾病。預測2050年將會擴大分布,2080年流行地區的感染人口增加到二億六千萬到三億兩千萬人,2100年氣溫可能上升3℃,使每年瘧疾的病例增加5000萬到8000萬人(不考慮防疫措施或醫療因素) (Martens et al. , 1995)。
中非蒲隆地(Burundi)觀察1993、1995、1996和2001年四年間一月份之室外平均氣溫為16.7、17.5、17.4和18.9℃,而同月份當地瘧疾感染率為2.7、2.6、3.0和8.2%,也有增加的趨勢。顯示溫度之升高,可導致瘧蚊生存延長而增加傳播之機會(Bonora, S. et al., 2001, Trends in Parasitology, 17; 572-573)。
登革熱(Dengue Fever):
是斑蚊傳播的疾病,也是一種環境病。其流行與環境、氣候、溫度、雨量、人口住宅密度有相當的關係。20~40 ℃的熱帶及亞熱帶濕熱氣候,是斑蚊生活的好環境。從WHO資料顯示,在2003年南亞地區的尼泊爾﹝北緯27度42分﹞及不丹﹝北緯27度28分﹞,尚無本土性登革熱疫情記錄,但自2007年起,本土性登革熱已經在該兩國發生,顯然斑蚊之擴散與密度,對疫情之漫延有關。

2. 對軟體動物傳播的熱帶疾病的衝擊
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
是由寄生於螺類體內的血吸蟲尾動幼蟲(Cercariae),在水中穿入人體皮膚感染的。中國大陸日本血吸蟲(Schisistosoma japonicum) 之中間宿主釘螺(Oncomelania hupensis),在15.4℃時血吸蟲可繼續發育,但溫度降到5.8℃時有半數釘螺進入冬眠狀態。由此預估2030年的溫度上升0.9℃時,日本血吸蟲的流行面積將會增加六十六萬平方公里; 2050年的溫度若上升1.6℃時,其流行面積將會增加七十八萬平方公里,約增全國面積之8.1% (Zhou, X.N. et al., 2008, Am J Trop Med Hyg 78; 188 - 194)。

3. 對齧齒類動物傳播的熱帶疾病的衝擊
人類瘟疫(Plague):
瘟疫主要是由寄生於齧齒類動物體表之鼠蚤(帶有鼠疫桿菌)吸人血時感染的。美國新墨西哥州1980年雨量增加,齧齒類動物可能遷移到住宅區,增加和人類接觸的機會,且提供鼠蚤的食物來源,促進鼠蚤的生存和繁衍,而導致病例增加60% (Parmenter et al. ,1999)。

4. 對其他動植物疾病的衝擊
暖化可能導致動植物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瀕臨絕種的物種數量銳減,甚至滅絕。
遏止地球暖化人人有責,從現在開始付之行動,減少熱帶疾病之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