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5:腫瘤治療與診斷新進展

S5-4
精準定位的肺癌消融治療─中山醫大百例經驗分享
吳子卿副教授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

  肺癌高居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佔台灣全部癌症死亡的20%,近10年來使用經皮熱燒融作為癌症局部治療的手段:具有精準、微創、安全、可重覆治療等優點,提供癌症病人治療的另一種選擇與希望。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自民國100年4月起,6年來共完成一百多例肺部惡性腫瘤個案的治療,提出報告與分享。
   經皮熱燒融治療腫瘤,是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導引下,將熱燒融針精準的插入腫瘤中,運用射頻(Radiofrequency)或微波(Microwave)將腫瘤加熱至60~100℃,導致腫瘤細胞蛋白質凝固、變性、細胞染色體功能破壞、細胞死亡,而達到燒融除滅腫瘤的目的。然而肺部充滿空氣、血流豐富、腫瘤位置會隨著呼吸心跳而位移,使穿刺針不容易精準到達浮動的腫瘤中;加上肺部病灶無法使用超音波做影像同步定位,燒融治療時還需避開肋骨、縱膈、血管、心臟等重要器官,使得經皮插針的困難度與危險性大增,而阻礙肺部燒融治療的發展。
   民國100年,我們發明“雷射角度引導儀”,並且獲得第八屆國家新創獎。從此我們藉著自創的雷射光角度標示引導裝置,協助團隊在電腦斷層呈現腫瘤的2D及3D影像中,能夠按照計劃的角度與深度,完成精準的下針(八成以上能夠一針命中),避免重覆穿刺,大大降低治療的併發症。六年中共治療103例病人,經過154人次住院、總共完成265顆肺部病灶的燒灼治療。包括男性56人,女性47人,年齡40至93歲。在這將近300次的腫瘤燒融治療中(大於3公分的腫瘤需要燒融兩針以上)病人通常在三天內平安出院回家。病人以局部麻醉、配以HP monitor做血氧心跳偵測、加上注射Fentanyl、Dormicum作靜脈注射止痛與麻醉,由電腦斷層定位,輔以雷射光角度標示引導裝置協助插針、燒融、評估療效與併發症,到送回病房,單一腫瘤燒融約需45~60分鐘,每多燒融一個病灶,約需增加30分鐘治療時間,病患全程神智清醒,自由跟醫護人員交談溝通,經48小時觀察後出院。
   成功的肺癌治療需要早期診斷(第一、二期)並進行外科手術根除治療,這樣幸運的病例,佔新診斷的肺癌病人約兩三成;其餘第三、四期的病人治療,需要合併全身性的化學治療、鏢靶治療、免疫治療;或局部性的如:放射線治療(光子刀、螺旋刀、伽瑪刀 、質子…等)或者:溫度消融治療(有射頻、微波、低溫等消融治療)。肺部燒融治療是局部治療的一種,其適應症為:
   甲、取代外科手術:早期(第一期)肺癌病人因受限於心肺功能差、或合併其他肝、腎疾病、年紀大等因素,無法承受肺葉切除手術。
   乙、根治肺部的轉移性腫瘤:病患肺部有5顆以下的轉移性肺腫瘤以燒融治療根除。
   丙、輔助治療:晚期肺癌病人經過化療或放射治療後將殘存腫瘤以燒融治療根除。
   依腫瘤需燒融的範圍大小,選擇射頻針或微波針燒融。本院103例病人265顆腫瘤分別為:射頻82人/220顆、微波21人/42顆,病人每3-6個月以胸部X光、CT或PET-CT追蹤病情;治療效果以甲、乙型病人的治療效果較佳,因為兩種適應症都屬於根除性的治療,都分別有超過5年存活病例的經驗。至於丙型的輔助治療,病人都是經過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後的晚期病人,局部治療重在減輕症狀、讓病人腫瘤細胞減到最少、爭取暫停或減少化療、獲得喘息空間、改善生活品質、延長病人生命。
   併發症:六年來在燒融治療將近300顆病灶中,並沒有導致死亡、需插管、急救或需緊急手術之併發症;有5次病人術後因為氣胸而需置放胸管,發生率約3%,病人都在3天內移除胸管。其他併發症有:治療中厲害咳嗽15次、咳血3次、皮下氣腫2次、皮膚針孔瘉合較慢4次。所有併發症中,除了氣胸病人導致延長住院二到三天外,其餘均屬輕微,並未影響預計的出院。
   肺部腫瘤以經皮燒融治療,證實為安全、有效、低併發症的微創治療,可提供不適合手術或不願意接受手術之肺腫瘤的另一選擇。尤其針對不適合手術的早期肺癌病人、少數量(<5顆)轉移性肺腫瘤病患、以及化療或放射治療後少數殘存腫瘤的病患,提供燒融輔助治療。